<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顶部

        新闻报道

        《经济日报》:扶贫路上,我们都是奋斗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字体: 打印文章 编辑:罗仁

        2019年11月4日《经济日报》“

        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脱贫攻坚”主题演讲比赛演讲稿摘登①

         
        获得金奖的演讲者龙秀林
        获得金奖的演讲者谭翊泉
        获得金奖的演讲者麻珂
        获得银奖的演讲者孙国亮
        获得银奖的演讲者李志起
        获得银奖的演讲者杨海强

        编者按 “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脱贫攻坚”主题演讲比赛日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选手参加了比赛。他们都是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其中既有奋战在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也有默默付出的后方保障人员;既有贡献智慧力量的企业家,也有见证记录这一伟大进程的新闻工作者。参赛选手们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本报自今日起,分两期对获得金、银、铜奖选手的演讲稿进行摘登。

        交出精准扶贫答卷

        龙秀林

        十八洞村有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贫困发生率达57.7%。

        为了探索十八洞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模式,2014年1月,湖南花垣县委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由我担任队长。

        来到村里,我们首先统一思想,激发大家内生动力,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使村支两委的凝聚力强起来,群众的精气神提上来!我们总结提炼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

        思想通则百事顺,在修路、农网改造、机耕道路建设中,村民们纷纷主动出工出力。

        我们又趁热打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没有土地,采用“飞地模式”到外乡租地种植猕猴桃;成立苗绣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十八洞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的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我代表十八洞村站在了“脱贫攻坚”方阵的彩车上,给全国人民交上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漂亮答卷。

        精准扶贫,风起苗寨。十八洞的蝶变,只是今日中国乡村剧变的一个缩影。面向未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十八洞村将一马当先、奋力攻坚,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十八洞村第一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

        我是一名“列车妈妈”

        麻 珂

        我是一名“列车妈妈”,但“列车妈妈”不只是我一个人,她是一个岗位,一份在崇山峻岭间往复行驶了61年的情怀。

        大专毕业成为一名实习列车员后,着迷于中国地理南北方分界的标志——风景迷人的大秦岭,我特意申请去跑“秦岭小慢车”。这趟便民列车从1958年就开通了,沿途经过的大多是乡村小站,是山民出行的必经之路。

        记得第一次上车是在惠民助农车厢。推开通学车厢的门,百十个孩子嬉笑着扑上来。而我的任务就是跟着师傅学习当好一名孩子们口中的“车妈妈”,管好他们在车上的学习和生活。

        “山里穷,咱这一趟车沿秦岭30多个站,总共600多个娃,600个娃就是600个家,这可是整个大秦岭的希望啊!”师傅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教育,扶贫先扶智!

        学着师傅的样子,我和孩子们渐渐熟悉起来:给年纪小的全宝洗尿湿的裤子;给爱上蹿下跳的大强补蹭破的衣服;为劝休学的小勇回心转意多次翻越大山;把叛逆期逃学躲在网吧的刚子拉走;考上了学我掏工资请他们吃“肯德基”;报不起兴趣班,我就自学音乐、毛笔字教他们……

        一个雨夜,我抱着发高烧的小伟从车站跑了几公里到医院,大夫喊:“谁是孩子家属?”小伟拉着我的衣袖说:“他就是,他是我的‘车妈妈’。”那一刻,我哭了。我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任“车妈妈”,但我知道这就是爱,是责任,是传承,是初心。我们新时代的铁路人就是要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担子牢牢地扛在肩上!

        脱贫攻坚,众志成城,这项跑了几代人的使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跑出更好的成绩。

        (作者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职工)

        扎根在扶贫大地

        谭翊泉

        今年是我扶贫的第7个年头。

        东山村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坐船翻山再乘车是全村过去唯一的出行方式。全村有406户1568人,共有来自浙江、河南等16个省份的移民在此定居,是典型的移民村。

        7年的时间里,酸甜苦辣的故事有一箩筐。我记得第一次去贫困户李正英的老宅走访,外面下着大雨,屋内地上摆满了接雨的脸盆和桶。听着屋内“滴滴答答”的雨声,我的心很痛。经过10余次沟通汇报、七八趟来回奔波,2个多月后新房建好。搬迁那天,李正英请人写了一副对联:精准扶贫奔小康,坚定不移跟党走。我深知,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既然响应了党的号召,就要努力成为党的中坚力量,让更多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经过几年的努力,东山村于2017年底成功脱贫摘帽。

        当时,我向组织递交了回校工作申请。可就在我即将离开的前3天,全村53名党员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票推选我为村党支部书记,而这一干又是3年。

        想到每次探亲回家,儿子总是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陪我啊,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可当老支书拿出的一张老百姓挽留我的签名时,我被感动了,我知道那是一份信任、一份期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托,我决定留下来。

        如何让东山村美起来、富起来,这是我面临的新课题。我将继续埋头苦干、全力以赴,不忘为民服务初心、牢记脱贫攻坚使命,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为江西九江学院团委办公室主任、江西省365bet中文资讯网_365游戏中心正式版_365bet资讯端东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村党支部书记)

        四十亩滩是我家

        孙国亮

        2016年初,我来到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任第一书记。四十亩滩村有132户3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人均年收入只有2600元。

        刚到村里,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一是冷,二是愁。全面奔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这份责任很重。我自己出钱,带着村干部出去学习,走了11个县,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村民大会上,我承诺,要以发展大棚种植为突破口,让村民土地流转得租金、大棚务工挣薪金、产业盈利分红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一期建20个大棚,总投入70万元,但这些钱都要等项目建成验收后才能拨付。我妻子把给孩子准备的6万元生活费拿出来,并借款40万元,支持四十亩滩村大棚建设。

        大棚建成后,由合作社集体经营。每天男工80元,女工60元。我和妻子义务出工。为把大白菜1斤多卖1毛钱,我和村民起大早到集市上占地摊。

        当年腊月二十八,村里响起了鞭炮声,村民们第一次领到了现金分红。那一刻,我的眼圈红了,能为新时代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一生的荣光!

        驻村4年,我们发展蔬菜种植、柴鸡养殖、光伏发电等多个产业,村民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截至去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实现脱贫。我们还改善村容村貌,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设立孝善基金,使村风民风发生了改变,我也被评为河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燕赵楷模·时代新人”。

        脱贫只是开始,巩固脱贫任重道远!扶贫任务到期后,我主动申请继续留下来。如今,我依然每天扎在村里,有人问我:“还要不要家了?”我说:“四十亩滩就是我的家!”

        (作者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驻张家口市阳原县辛堡乡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兼村主任)

        脱贫攻坚,必须干到底

        李志起

        我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路上,每年的飞行里程超过10万公里。在那些贫困地区,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让我永远难忘的场景——因为卖不掉而烂在田里的农产品,因为家里穷而上不起学的孩子……

        11月的新疆和田,温度已经很低,但有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仍然赤脚走在路上。我下定决心,要为更多的贫困户更多的农产品,找到更多的销路。

        几年下来,在我们的奔走和努力下,国家部委参加进来了、电商企业参加进来了、连锁超市也参加进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采购和销售中来!许多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成功完成了产销对接,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看到这些订单,看到这些数字,我和我的团队无比激动,一张张订单,就是对贫困家庭的一份份保障,就是他们最需要的爱和希望!

        乡亲们有了订单,就可以致富。可我却因为常年奔波,身体垮了下来。前年8月,我在北京延庆农村调研时突然昏迷休克,被紧急送到医院。我在ICU病房里全身插满管子待了整整5天。这5天非常漫长,妻子流泪,孩子无语;这5天,我反复问自己,扶贫这条路还要不要走下去,扶贫这项工作还要不要干下去?新疆和田那位打赤脚孩子的父母,知道我生病住院的消息,辗转托人给我送来了两束鲜花,他们希望我快点好起来,还能继续帮助他们……那一刻,我被这质朴的情感震撼了,满脸都是泪水。扶贫这条路,我还要走下去,脱贫攻坚,必须干到底!

        (作者为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志起未来集团董事长)

        从侗族大山飞向世界

        杨海强

        2016年3月,我来到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处的林略村,担任第一书记。

        山高路远造成了林略村的贫困,但原生态的林略村保留了外界少见的农产品品种——黑糯米和红糯米。我联系了几个在外地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一起做电商。为了打开市场,我们不放过展销会上的每一个扶贫展位,一路摆摊到了柳州、南宁、上海。走出大山的红糯米,从每斤6元卖到了每斤18元。我联系贫困户做起了高山放养小黄牛产业和乡村旅游,打出了一套覆盖面更广的“电商、养牛、旅游+就业”的“3+1”脱贫组合拳。

        农产品走出去了,农民增收了,但我发现,大山困住的还有村民的认知。孩子们不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扶贫要扶智,我的“走出去”计划启动了:2016年,我带着村里的孩子们来到柳州过儿童节,孩子们又兴奋又紧张,他们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乘坐了电梯。后来,我又邀请广东中山市的50个学生家庭来到村里;请来广东医科大学学生“三下乡”;中央财政支持的流动青少年宫项目也来到村里。那一年,林略村实现了脱贫。

        我在第一书记任期结束后参加了公派留学。毕业回国后我第一时间回到村里,我用侗语向乡亲们问好;我告诉孩子们,很多外国人都想尝尝咱们村的红糯米。

        从侗族大山到世界舞台,困住林略村的从来都不是那一座座大山。只要拥有飞越崇山峻岭的信念与本领,乡亲们和扶贫干部们,都将是人类减贫史上的见证者,更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创造者。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团市委三级主任科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林略村原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