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综合
超越血缘的“婆孙情”
△周林在接受采访
他是一名军人,在一次次危难险重的任务中英勇冲锋,屡立军功;她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孤寡老人,生世凄苦。53年间,是彼此心中的大义与大爱,让两个原本毫不关联的两个人,跨过血缘的隔阂,越过漫长岁月的洗礼,成为彼此至亲。他叫周林,是原江西省武警总队参谋长;她叫陈妙香,是周林幼年的保姆。
一声呼唤一生等待——
“婆婆是个了不起的人”
△婆婆与两岁的周林
“婆婆虽然一个字都不识,但是她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婆婆虽然是个农村女妇女,但她身上的大爱,支撑着我们一家,走过艰难岁月。”
“婆婆是我这么多年来不停努力的动力!”
……
虽然婆婆离世已多年,如今回想起婆婆陈妙香的一点一滴,周林还是很动情。
1952年10月,周林出生。周林的父母都是解放后第一批参与武宁人民银行筹建的人,工作都很繁忙,两人的老家都在九江,家里也没有人可以帮他们带孩子。为了兼顾工作与孩子,周林的母亲决定请个阿姨帮忙带孩子。
1953年春节刚过,经人介绍,37岁的陈妙香来到周林家,照看才五个月大的周林,就这样,成为了周林生命中最亲的“婆婆”。
陈妙香是甫田乡甫田村董家一名普通农妇,一位命运多舛的人。
抗日战争期间,陈妙香新婚不久的丈夫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抓了壮丁,上前线打日本鬼子。临走前,丈夫冲着刚怀孕的妻子喊道:“妙香,你等我,我打完仗就回来!”从此便杳无音讯。陈妙香送完丈夫,哭着从乡公所爬回家,腹中的孩子也因悲痛过度而流产。
就这样,陈妙香失去丈夫与孩子。开始了近70年的等待,直到89岁去世,还是没有等来丈夫任何消息。
到了周家后,无儿无女的陈妙香把周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周林当成自己的亲孙子一样看待。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接下来,周林的弟弟妹妹出生,婆婆一直帮着带他们。
△婆婆与周林一家人的合影
六十年代,周林的父母相继被打成右派,父亲一介书生下放到安乐林场去劳改,一家六口人仅靠母亲30元工资维持。“那时一个糠巴都要掰开来,两个人吃。那简直是毫无希望的岁月啊!”周林感慨道。“那年头,不少家庭因为被打成右派而家破人亡,还有不少人因为熬不过政治迫害,而选择自杀的。”
事实上,从自周林父亲被打成右派起,周家就付不出婆婆的工资了,婆婆完全可以一走了之。可是十年的光阴,善良的婆婆早就把周林一家人当成自己的亲儿孙了,她对周林的母亲说,“有人就有世界,只要坚持下来,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让周林的父母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为了帮周家度过难关,婆婆起早贪黑开荒种地,解决一家人的口粮。她还到缝纫厂做工,赚钱补贴家用。在婆婆的扶持下,周家最终熬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没有婆婆,我们家不能这么完整地坚持下来,她是个了不起的人!”周林说。
一句承诺一辈子——
“我要为婆婆养老”
“可以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婆婆对我的影响超过我的父母,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起婆婆,年近七旬的周林依然充满深情。
周林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婆婆把他带到自己甫田的家里做客,婆婆的家人拿出家里最好的腊肉来招待他,背着他去玩,让他心里充满的温暖。
周围的人有人考上大学了,或是谁家的儿女有出息了,婆婆会带着周林到他家去,跟他说:“崽,你看这个人厉害不,以后你也要跟他一样,好好读书,以后成为跟他一样有出息的人。”
若是谁做了坏事,或是县里开审判大会,婆婆也会带着周林去现场,跟他说:“崽,你以后不要做坏事啊,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积极、努力、向上、善良,婆婆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周林做人的道理。“我们兄妹三个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里面都有婆婆的功劳,她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周林说。
由于婆婆勤劳和善,长得也很清俊,加上一些热心人看婆婆孤苦无依,想她后半生有个依靠,时常有人给她做媒。可是婆婆心里还是挂记着生死未卜的丈夫,不愿意与他人相亲。一次,一位丧偶的男人提着一包东西来家里提亲,婆婆躲在房里不肯出来。小周林操起家里一根扁担,把来人赶了出去。那人走了以后,一向坚强的婆婆抱着周林放声痛哭。小周林哭着安慰婆婆:“婆婆,你放心,我长大后一定养你!”
因为有了对婆婆承诺,周林不论做什么都特别拼命。在他心里,只有自己努力了,才有能力把婆婆照顾好。
1972年,他参军入伍后,他发扬艰苦拼博的精神,屡立军功,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升至江西省武警总队参谋长。特别是他任九江武警支队长期间,先后于1995年、1998年抗洪中,带着自己尚在念书的儿子及武警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挽救了数百名群众的生命,为保卫九江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评为抗洪英雄,记一等功。“这里面,也有我婆婆的功劳。”周林说。
一张病塌十年待奉——
“我把婆婆当至亲”
1972年,年近花甲的陈妙香想回家颐养天年。不料,口信捎回乡下老家后,却遭到亲戚们的婉言拒绝。有亲难投的她惟有以泪洗面。
得知这一情况后,周家特意开了个家庭会议。当时还不到20岁的周林当场立下誓言:“我要养婆婆一辈子。”于是,陈妙香又回到了周家,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1972年底,周林应征入伍。入伍后,赡养婆婆的信念在他心中更加坚定,因担心身子单薄的婆婆受寒,入伍第二年冬天,周林从每月仅有6元钱的津贴中,省下的48元买了件羔羊皮袄,寄给了老人。
捧着周林寄来的袄子,婆婆感动得几宿没睡。逢人便夸;“我大毛(周林的小名)有良心,靠得住!”
那些年,只有周林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婆婆,跟婆婆拉拉家常,让她开心。包括周林在外地工作的弟妹,都相继接婆婆到家里住上一阵子,让孤苦无依的婆婆感受到了儿孙满堂的快乐。
1982年10月,周林调到武警九江市支队机动中队,和妻子徐云姣、年幼的儿子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为了便于照顾陈妙香,周林将她从武宁接了过来,4口人挤住在一起。
周林在机动中队时的老战友张意华回忆说,有一次,因为幼儿园老师要求练习做布偶,儿子向周林讨要几毛钱买小手绢,却招来了一顿呵斥,气得小家伙离家出走。张意华说,后来才得知周林照顾病中老保姆的事情,他才明白这么多年来周林对待自己和家人如此“吝啬”的原因。
1998年,周林上调武警江西省总队,妻子也调到江西省工商银行工作,家里的条件有所改善。然而,年过八旬的陈妙香身体却每况愈下,几年后,又因突发脑溢血而全身瘫痪。为了给老人治病,周林先后花了数十万元钱,最后经省人民医院确定无力回天之后,才把她接到省武警医院调养。
△周林与妻子徐云姣
为便于和老人语言交流,周林从武宁请来了一个小保姆照顾她。但他还是不放心,怕保姆年纪小难以照顾周全,便动员还不到50岁的妻子提前退休。
由于难以割舍自己的事业,加上退休与在职收入上的反差,徐云姣也曾和丈夫怄过气。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牺牲”事业。她说,丈夫和老人的感情,她能理解,更时时被感动着。
有人曾不止一次地劝周林,你和陈妙香非亲非故,不如把她送进敬老院。但周林总是回答:“万一婆婆寂寞了怎么办?生活不习惯了怎么办?”
在婆婆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已失去自主进食的能力,别人喂饭都喂不进,唯有周林搂着她,轻轻唤一声婆婆,她才挣开眼,吃点东西。
最终,婆婆以89岁高龄安详离世,周林征得她亲人的同意后,把她安葬在自己老家九江,方便祭奠。
“说实话,我对婆婆比对我自己的母亲还要耐心,我想婆婆的晚年还是幸福的、安心的。” 周林说。你把我带大,我为你
养老。34年,周林用自己的担当与大爱,实现了当初对婆婆的承诺,也成就了一段超越血缘的“婆孙情”。(余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