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非凡十年】武宁:搬出幸福新生活
扭腰、迈腿、甩手……每当夜幕降临,在我县移民安置小区——武安锦城文化大舞台,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邹君君就是其中的一员。
“十年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如今也成了城里人,可以跟大家一起来跳广场舞。”邹君君兴奋地说。
邹君君一家生活的改变离不开我县易地移民安置政策。6年前,邹君君和家人住在我县大洞乡岭下村。光从这个地名来看,就知道是个深山村,那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不仅没有来钱门路,而且地质灾害多发。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属于典型的“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
在老家时,邹君君两个小孩生病,她还要背着孩子到相邻的湖北省去看病;上学要到十余里路程的镇小学去,生活非常不方便。
2016年,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邹君君一家搬迁到县城的移民安置小区——武安锦城,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楼房。
我县位于赣西北,是一个山区、库区县,许多群众居住在深山区和库区回水区。“十三五”以来,为彻底改善这一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县紧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个,分别是武安锦城·梦想家园安置点(安置3726户、14904人)、杨洲乡霞庄村大戏台安置点(搬迁安置35户、138人)。
一栋栋灰白相间的安置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平坦的道路纵横相连,学校、医院、超市、健身广场一应俱全……第一次来到武安锦城,邹君君喜出望外。
但离乡离土进入城镇和社区,靠什么来生活?兴奋劲刚过,穷怕了的邹君君又犯起了愁。而这正是当地政府为搬迁百姓解决的头等大事。
经过多方论证,我县决定将武安锦城安置点建在县工业园区,通过“三个一批”即园区就业一批、门口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促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确保每户有劳动力搬迁户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目前,武安锦城安置点有2562户、3640人在工业园区实现就业,其中545户搬迁脱贫户稳定就业1057人,户均达1.9人。
通过社区介绍,邹君君进入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务工,从事餐具清洗、消毒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元。8时上班,16时下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针对儿童“无人带”的问题,社区规划建设了“四点半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儿童快乐天地,安排12名有教学能力的爱心志愿者轮流免费看护辅导至18时30分,用心解决社区75名搬迁儿童放学“空档期”的看管难题。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邹君君家三个孩子都在社区的儿童天地得到很好的照看。孩子们在这里有专门老师辅导,还有大量的书籍及玩具。“社区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否则暑假我是不能出去工作的。”邹君君感激地说。
为了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我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服务做实做细,做到群众心坎上。社区专门开设姐妹谈心室,聘请心理医生定期坐诊,免费为妇女进行心理辅导,避免了部分妇女同志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因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种焦虑心理。目前已辅导65名妇女,受到广大妇女同胞一致好评。社区配有老年人康养中心,中心配有棋牌室、影像室、书画室、健身室及中医理疗室,社区所有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免费服务。
“比在外面好。”邹君君说,“以前一家人一直在外漂泊,现在有了固定住处、稳定的工作,累了一天后回到家,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心里有一种家的安宁。”
既乐业又安居,搬迁户也在为共建社区好生活出力。
在武安锦城社区,成后兵就是一名热心社区公益的志愿者。
成后兵于2016年入住武安锦城社区,自搬迁入住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居住环境从偏远山区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变成宽敞明亮的三居室。在社区的帮助下,他还开了一家腻子粉厂,收入直线攀升,日子越过越红火。
日子好起来的成后兵总想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社会。在社区各项工作中,他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他帮助社区居民建立环卫小分队定期打扫社区的环境卫生,清除社区绿化杂草,一有时间就上门为社区孤寡老人读报纸,帮助社区老人了解国家大事小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后兵主动请缨到社区防疫工作当中来,他经常为居家隔离户上门送日常居家用品及生活用品,在社区值班点值班到深夜,从来都不会向社区提报酬。
“没有党和政府的移民安置政策,就没有我家的幸福生活,为社区做点事是应该的。”成后兵说。
锦宁社区党支部书记徐振萌告诉记者,目前,社区组建了“帮扶帮困”等系列志愿者活动,形成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的良好氛围,有长期参与各类志愿活动的志愿者173人。党员从最初的15名发展到52名,邻里互助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余慧琳 徐振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