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顶部

        国内新闻

        党建强 产业兴 乡村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7日 【字体: 打印文章 编辑:徐磊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统揽发展全局,以坚实有力的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精心谱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突出“党建引领” 战斗堡垒强起来

        建强一个组织,带动一方发展。于都县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不断筑牢党在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

        选优乡村振兴“领头羊”。于都县以乡村换届为契机,配强班子,优化结构,提升功能。一是认真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注重选配熟悉“三农”工作、善抓乡村振兴,在六大主攻方向、项目建设、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优秀的干部为乡镇领导班子。二是通过“六个三”工作法,圆满完成换届“一肩挑”“两升一降”目标任务,整个换届过程平稳有序。三是结合各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需要,坚持因村选人、因村派人,把最适合村情发展的优秀干部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锤炼,全县向206个重点村选派609名驻村干部。

        365bet中文资讯网推出基层治理“新模式”。于都县按照“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理事会主导、群众主体”的“1+3”乡村治理模式,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建成红色党支部(党小组)1462个,覆盖率达92%,建成“1+2+N”红色网格队伍1574支,成立860支党员先锋队,推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100%全覆盖;同时,按照“文明实践站+农村党员、乡村理事会、高素质农民”的“1+3”乡风文明治理模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343个。为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于都县按1名县领导联村,1名乡镇班子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直单位帮村的“四个一”机制,研究制定“一村一策”整顿方案,确保每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扎实整顿提升。

        培育振兴发展“生力军”。于都县通过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鼓励和引导在外务工、经商、退休干部等人员,以担任乡村振兴顾问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全县357个村党组织书记分4期赴浙江大学进行异地培训,提升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工作水平;同时,印发了《培育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三培两带两服务”工程,从解决资金不足和产业奖补等方面激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聚焦“富民强村” 特色产业旺起来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于都县紧密结合县情民情实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高站位谋划。该县制定《于都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做大做强蔬菜首位产业,发展脐橙、油茶两大主导产业,推进肉鸡、肉鸭等N个优势特色产业的“1+2+N”产业定位;出台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着力培育富硒水稻、富硒油茶、富硒脐橙、富硒蔬菜等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发展乡村游、采摘乐、观光园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多元化发展。该县探索推行“一个主导产业带动、七种模式增补、若干种特色模式协同”的“1+7+N”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全面壮大;深耕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等新业态,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8月,全县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419.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4.3亿元,红色名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普遍突破30万元。

        硬举措激励。为激发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该县将年度新增经营性收入部分的20%用来奖励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好、增速快的村,优先推荐评选“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村书记优先推荐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截至目前,于都县已选树省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10个、省级乡村担当作为好支书2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有效巩固。

        打造“秀美乡村” 文明新风扬起来

        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于都县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大力激活文化力量,用心用情建设“秀美乡村”,推动打造了乡村振兴示范点162个、市级以上红色名村18个。

        以“小投入”撬动“大发展”。为破解乡村振兴依赖政府“包办”的窘境,于都县探索实施多元化投入方式,一方面由县财政重点对整治点、提升点、精品点进行奖补,统筹安排资金用于示范点建设,同时大力发动乡贤能人筹资捐款、动员广大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助力家乡建设。该县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渐形成了“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资金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有效解决建设资金难题,实现“花小钱办大事”,以“小投入”撬动“大发展”。

        以“小工程”推动“大提升”。于都县注重激发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干部创造力激活乡村魅力。在“五美”乡村建设中,该县秉持“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的理念,不贪大求洋,不搞大拆大建,既把闲置资源用起来,又让村庄面貌“大提升”。比如,该县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将122处革命遗址旧址修缮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现场课堂”,打造了干部党性教育精品教学点30个,精品教学路线18条;把传统建筑群修复提升成为农家书屋、民俗展陈馆。于都县通过整合利用、修旧如旧“小工程”,让红色文化之美、古朴典雅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在于都村庄精美呈现。

        以“小故事”触动“大转变”。为转变群众思想、争取群众支持,于都县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故事、家风家训故事,让群众思想得到洗礼和触动。通过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的教育方式,群众思想转变了,“拆改建”难题解决了,昔日群众“对着干”的窘境变成了如今“跟着干、主动干、抢着干”的热闹场面,脱贫摘帽后的于都正以上下“一盘棋”、干群“一条心”的崭新面貌,昂首阔步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文 蔡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