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
【江南都市报】借鉴“武宁样本” 让“生态饭”吃得更香
行走于武宁,两块宣传牌令人难忘:“中国最美小城——武宁”是每个武宁人引以为豪的当地生态符号;“好想在武宁有个家”,道出了外地游客心声。
呵护山水,经营生态,武宁“小城故事多”。连日来,记者通过在武宁的全景式实地走访,强烈感受到武宁绿色崛起大气魄。今起,本报特别推出“小城里的大山水——绿色崛起看武宁”大型系列报道,聚焦武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探寻江西绿色崛起的“武宁样本”。
笔者去过几次武宁,不管是庐山西海景区还是县城里的某个角落,走进武宁就感觉肺部都被清洗过一样,对比一下雾霾与尾气齐飞的城市环境,只能发出“唯愿此乡是故乡”的感慨了。“武宁样本”的可贵之处,在于大自然赋予的好山好水,这足以让很多地方艳羡;更在于武宁在工业发展轰轰烈烈的时代浪潮里,选择了坚守一方水土并将其拓展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动力,而这也是保证武宁“风景这边独好”的决定因素。
既然是样本,必然是有着可以借鉴的空间和可供复制的模式。那么,武宁成功的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武宁生态保护得如此之好,是以大力发展经济为前提。贫穷和愚昧始终是同胞兄弟,不管是二十年前伐木现象严重,还是破坏生态的行为时而有之,归根结底就是当地居民荷包里的钱太少了。穷则思变,但若没有正确的经济规划和方向引导,这个“变”极有可能就是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老路上走了。所以,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模式,武宁也就不是今天的武宁了,如果民众的生活条件和人均收入不能得到显着改善,生态保护就是奢谈。
第二,因地制宜的发展,不断深挖当地文化,并打造成旅游产品和项目。武宁旅游经济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形式和极具特色的当地民俗,当地政府将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再度开发和包装,让旅游经济变得更加饱满。山水与文化的结合,旅游项目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是推动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政府规划的高瞻远瞩,让“武宁模式”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空间里。变则通,通则久,“吃生态饭”成为一种模式之后,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碗饭变成“金饭碗”,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像是在大风大浪当中划桨一样,不进则退。从365bet中文资讯网_365游戏中心正式版_365bet资讯端政府的规划来看,战略眼光值得肯定,而且把经济和民生紧密结合,既能得到民众的肯定与拥护,也增加了外来游客对这座小城的体验感,使得城市发展进入科学的轨道。
即便不是每座城市都像武宁一样,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但武宁的成功生态环境好只是基础,其样本意义的背后是开启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新一轮反思。
○ 江南都市报评论员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