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顶部

        聚焦一线

        邵忠忠:苦干加巧干 荒山变“银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2日 【字体: 打印文章 编辑:秦辉

        走进新宁镇夏柳村柳山邵氏家庭农场,一片葱葱绿绿的梨树映入眼帘。硕果累累的梨树下,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辛勤劳作,他就是这片果园的主人,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邵忠忠。

        今年62岁的邵忠忠是浙江移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正值中央处理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的鼎盛时期,我县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扶助移民的政策。精明的邵忠忠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跑回老家浙江学习育苗技术,并在自家责任田试着种了两亩柑桔,大获成功。经过几年的经营,老邵开始到浙江调运优质果苗卖到武宁,做起了贩苗的小生意,几年间就积攒到了5万元的存款。在当时,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1995年,尝到水果种植甜头的邵忠忠想扩大种植面积,几经周折,他在邻村的柳山脚下找到了一片600多亩的荒山,承包下来搞开发。当时山上没有水没有电不通路,想到未来创业之路的艰辛,邵忠忠的妻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邵忠忠妻子诸葛晓仙】:我老邵当时他要上来开发,家里钱又不多。我跟他说搞这个很辛苦。钱投资在这上面,我怕他投资下去搞不成,我们的日子就好难过。我不同意,他就一个人自己跑上来,我走上来一看,搭个茅棚,搞点饭吃,菜也没有,饭都没地方放,在地上吃饭。我看着眼泪都滚下来,这辛苦他都愿受,我们就一家人都跟着他吃苦。

        看到丈夫下这么大的决心创业,最终妻子诸葛晓仙还是带着全家人迁到了这片荒无人烟的荒山上。没有水,邵忠忠就到山脚下挖了一口水井挑水吃,没有电就点煤油灯。

        【新宁镇夏柳村邵氏家庭农场主 邵忠忠】:当时没电、没水,好困难的,想法就是荒山都要把它变成花果山。

        正当他创业非常困难的时候,当地政府给老邵争取到2万元扶助,帮忙架了电。老邵更是浑身来了劲,带领老婆、儿子用锄头、土箕,硬是修通了一条四米宽一公里长的沙石路,建起了两幢小平房,做了水塔,用上了自来水。与此同时,邵忠忠带领全家老小顶烈日,冒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垦着荒山,他的儿子还因劳累过度落下了强直性脊椎炎。

        经过3年多的开挖,荒山终于全部夷成了平地,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那么,如何让这块新地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呢?邵忠忠意识到光靠勤劳、苦干是不行的,要讲科学。于是只有小学文化的他除刻苦钻研科技种植知识外,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到外地向成功的种植大户讨教经验和技术,又花高薪从浙江农科院等大专院校聘请技术指导。邵忠忠采纳专家的建议:在项目选择上,注重品种、市场、效益;在建园初期发展苗木花卉与梨、桃等果树套种,以短养长;在获得一定收益后,花果分离,开发名贵苗木,以长补短。通过努力,邵忠忠利用浙江的品种和本地的品种嫁接培育出了一个新的品牌产品“柳山水梨”。柳山水梨”得到了国家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定,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并成功注册了商标。优质的产品和科学的管理,也给老邵带来了丰厚的效益。随后的几年,邵忠忠又扩大了果园规模,同时办起了养殖场。而今,在邵忠忠林果园里有5万多株梨、桃、柑等10多个品种的果树,有10多万株银杏、金桂、含笑等20多个品种的苗木花卉,果园总资产达600多万元,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林果产品基地”。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发家致富后,邵忠忠不忘乡亲,他主动向村民无偿提供果树苗木,传授管理技术,带领本县和周边县的农民共同富裕。为了加快当地果业规模化生产,更好的为果农服务,他还组织附近果农组建了“云龙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并亲自担任理事长,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邵忠忠先后为全县培训技术骨干100多名,帮助8个乡镇的30多户农户和下岗职工建立了近200亩精品果园,免费向果农发放科技资料4000多份,带领150多户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新宁镇夏柳村村民 魏志芳】:看到他家里搞得这么好,我们就承包这片荒山,发展果业。当时我们困难重重,他们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技术指导,包括苗木支持,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管理、如何打药。现在我们的梨长势很好,一年卖到5、6万块钱吧。

        【新宁镇夏柳村邵氏家庭农场主 邵忠忠】:我把这个果园搞好之后,附近的群众、旁边乡的,不管谁来,我们把自己经历过得事情全部传授给人家,一点都不保留,无偿的。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老邵依然奋斗在他的“花果山”上,他新建的立体养殖场也初具规模。现在方圆几十公里都晓得柳山下有一位花卉、果木、养殖大王。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老邵的果园采摘新鲜水果,老邵去年的纯收入顺利突破了50万元,他还光荣当选了全市“劳动模范”。

        【记者感言】:邵忠忠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农民,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将600多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又以崇尚科学的态度将花果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他靠苦干摆脱了贫困,靠巧干走上了致富路。邵忠忠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苦干加巧干,致富就不难。

        武宁台记者 骆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