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脱贫攻坚】关于深入推进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近两年以来,全县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随着县委、县政府着力构建“五大生态”,全力打造“三个示范”的深入实施,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强力引擎,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也逐渐凸显,个人思考以为如下几点存在问题较为突出:
——基建资金分配亟待统筹。2018年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如火如荼,城乡环境日新月异。借助于环境提升的重要契机,“旅游+”的发展思路贯穿乡镇工作全局,但目前仍然面临乡镇发展不平衡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修桥筑路、卫生教育设施建设、一事一议、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多,但由于资金分配缺乏统筹安排,加上县、乡、村各级争取资金力度有别,财政补助资金分配不平衡,造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地区投资资金差异大,有的乡镇、村组一时难以达到扶贫政策配套要求。
——产业与市场对接亟待深化。产业扶贫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产业项目更要因地制宜。目前,部分扶贫产业缺乏科学规划,风险评估不够,产业选择求快贪功、盲目跟风,生产过剩或产销脱节,最终偏离产业扶贫初衷。比如,多个乡镇发展火龙果采摘,从第一年的60元/公斤,下降到第三年的12元/公斤,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而鲜果储存和深加工环节尚未有效突破,造成鲜果部分折损。
——乡镇基层亟待充实力量。长期以来,乡镇人员紧张、任务繁重、节假日必须坚守岗位,而且工作涉及范围广,处于问责机制底层,工作与家庭无法兼顾,造成了不少乡镇干部没有归属感,抓住借调或遴选的机会而离开乡镇的不在少数,由此造成人员更加紧张,从而引发脱贫攻坚工作人力不足,基层联系缺乏有力落实,工作缺乏高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贫困村组,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既不能吸引外来人才的落户,也不能留住本土培养的人才,造成人才流失严重,脱贫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得不到保障。
针对以上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个人提出如下建议:
——统筹安排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桥梁,通讯,水利、供电设施和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等等,它是居民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扶贫资金的使用需要科学统筹安排。在过去粗放扶贫机制下,由于没有科学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天女散花”,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甚至滋生腐败。面对这现象要制定长效机制,政府应改掉过去简单的拨付资金、修路建桥等扶贫方式,要深入调研,系统高效的规划和布局,科学统筹安排使用资金。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依法监管,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及维护情况,确保相关资金、政策产生应有效益。二是利用科技成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在建设道路、水利、电信、消防等基础设施的条件时,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扶贫建设资金要全区域合理安排使用,不留盲区,协同发展,改掉粗放扶贫机制下人情扶贫 、关系扶贫的不正之风。四是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及时向全社会公开。为管理好包括扶贫资金在内涉农项目资金,我市率先建设涉农资金监管平台,我认为确实可行,值得推广。
——科学瞄准市场,力推绿色产业扶贫。在全县发展绿色产业的当前,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将贫困地区的好资源转化成资金和财源,推进农民增收。一是政府加强引导,鼓励多方参与。科学精细规划,整合利用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产业。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联动,生产材料、技术和人力资源共享。二是深挖产业内涵,提升市场竞争力。挖掘产业内涵,坚持乡镇特色化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产业、全域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多渠道营销,加强品牌意识。建立电商平台,产品通过互联网以促营销。
——重视基层队伍,打造优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贫困地区的致富之路要想走长走远,重视教育扶贫,打造优质人力资源很是关键。一是组织部门要关注关心基层实干苦干者,同时要密切注意到基层人才结构,严规矩,慎调动,使乡镇干部形成科学合理的传帮带梯队,为脱贫攻坚事业扎扎实实地贡献才智心力。二是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干部和群众共为共享,为提升干部和群众文化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做足硬件准备。三是要加大政策优惠创造条件引进外来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坚定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贫困地区注入新的发展生机,实现深度脱贫。
(作者:周秋余)